近日,市政府公布第七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和擴展項目,共35個項目上榜。截至目前,我市共有國家級非遺項目1個、省級非遺項目21個、市級非遺項目111個。本版自本期起編發(fā)“關注第七批市級非遺”系列報道,向廣大讀者介紹這些非遺項目,探尋其創(chuàng)造性轉化和創(chuàng)新性發(fā)展之路,讓古老的非遺文化煥發(fā)新的活力。
近日,我市第七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公布,“張氏玉雕”被評為市級非遺項目。自清朝末年創(chuàng)立品牌,100多年來,張氏家族五代人堅守匠心,在長期實踐中總結出獨特的設計理念和加工技藝,使張氏傳統(tǒng)古法琢玉技藝傳承至今,作品遠銷北京、廣東等地。
張氏玉雕起源于清光緒年間,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,以家族傳承為主,至今已傳承五代。第一代從業(yè)者張新志,其父親原本從事玉飾販賣生意,經常從蘇州進貨到漯河周邊銷售。由于社會動蕩、路途遙遠、通商不暢等原因,導致銷售時常中斷。然而,中原地區(qū)人們對玉器玉飾的需求量較大,所以,張新志的父親決定送張新志去蘇州學習玉雕。三年后,張新志學成歸來,創(chuàng)立張記玉坊。他結合中原民俗文化的特點,制作的帽飾花片以巧、精、細而聞名,深受人們喜愛。
一代代張氏后人子承父業(yè),把這項技藝傳承下來。今年53歲的張順利是第四代傳承人,“我從小看父親和爺爺雕刻,覺得非常神奇。”張順利說,七八歲時,爺爺就開始教他一些基礎的玉雕方法。
1983年,13歲的張順利正式跟爺爺和父親學習古法玉雕技藝,開始做一些基礎工作,如搗砂、開料等。做了4年后,他開始上水凳學習琢磨紋飾,同時學習繪畫,臨摹了大量傳統(tǒng)民俗紋飾圖案。經過8年的學習,他已全面掌握父輩的技藝。通過長期實踐,張順利逐步研制出多層鏤雕、花上壓花等技藝。2008年,他開始研制古代玉帶飾,并成功復原出整套玉帶飾。2017年,張順利創(chuàng)辦好古玉雕工作室,把兩個兒子培養(yǎng)為張氏玉雕的第五代傳承人。
張氏玉雕以傳統(tǒng)技法對玉器進行雕刻,工序繁復,分為選料、開料、出坯、繪圖、打孔、鏤空、雕刻、打磨和拋光九大工序,主要品類有帽飾花片、珠串、吊墜。其作品不僅在漯河周邊地區(qū)深受歡迎,還遠銷北京、廣東等地。
“雕刻一件作品時要先‘相玉’,然后‘畫玉’。從審石、設計、打胚到精雕、拋光,每道工序都需要耐心和毅力……”10月28日,在位于源匯區(qū)河上街的工作室里,張順利一邊雕刻,一邊向記者介紹他的作品,“我現(xiàn)在正在復原明代的一套飾品,共20件。做了快一年時間,已經完成了19件。”張順利說,玉雕的難點在于雕刻期間產生的變化,遇到玉石裂紋時要避開或者改形,這是非??简炘O計者的雕刻技巧的。
13歲學藝,21歲成為玉雕師傅——張順利30多年如一日,在繼承祖?zhèn)鞯窨碳妓嚨幕A上不斷創(chuàng)新,使張氏玉雕技藝既傳承了傳統(tǒng)又博采眾長,自成一家。據他介紹,張氏玉雕原材料以新疆和田玉籽料為主,雕琢技法以傳統(tǒng)古法琢玉。多層鏤雕是其看家本領,以純手工方式用搜弓子對玉器紋樣進行鏤空作業(yè),層次分明、輪廓清晰。
在張順利看來,傳承家族手藝意義重大。玉雕作品可作為配飾或擺件,有一定的實用功能。一件好的玉雕作品能成為藝術收藏品。張氏玉雕還致力修復古代玉器,再現(xiàn)古代玉器藝術品的風采。
如今,張順利的兩個兒子已經基本掌握了張氏玉雕的技藝。作為“90后”“00后”,他們的加入讓張氏玉雕煥發(fā)了生機。“張氏玉雕已經傳承了五代人。保護和傳承傳統(tǒng)玉雕技藝是我們張氏后人的使命和對社會的責任。我會繼續(xù)搞好玉雕創(chuàng)作,不斷培育新人,讓傳統(tǒng)手工玉雕技藝煥發(fā)新的活力。”張順利說。
責編:翟柯 編審:陳向黨 終審:汪中東